学术交流
研究 | 邵晓峰: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4-02-1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9      分享:
作为全国政协书画室课题的结项成果,由吴为山担任课题组组长、总纲、主笔的《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体现了全国政协对于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百年雕塑研究》(吴为山任首席专家)的阶段性重要成果。正如吴为山所说,全国政协组织全国政协委员们发挥专长展开学术研究,并统一纳入项目管理,呈现出全国政协高屋建瓴、有机规划的学术视野和文化气象。
一、合作共赢与持续发展
在展览展示方面,2021年以来中国美术馆与全国政协合作举办的展览有“全国政协委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同心协力写丹青——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展”“同心协力写丹青——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喜迎党的二十大——广西北部湾海丝路风情水彩画展”“全国政协委员庆祝中国共产党二十大胜利召开书画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2020年,中国美术馆申报的《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获得全国政协书画室立项,成为全国美术馆界首个获得全国政协重要课题立项的单位。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与撰写,该报告结项并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报告主笔吴为山在雕塑的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数十年来,他通过雕塑创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中华历史人物塑像和红色题材作品,以立时代丰碑;提出写意雕塑理论,以建立中国当代雕塑体系;通过国际巡展、立像、演讲等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2018年,《中国百年雕塑研究》获评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他组织全国优秀中青年理论家、雕塑家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该报告正是其中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探索前沿理论、开拓艺术视野的重要价值,因此获得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
新时代中国雕塑传承了深厚的文脉:一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二是传统雕塑风神;三是其他优秀文化艺术资源。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雕塑已超越原有定义,在专业维度与日渐崛起的大国形象、当代文化融为一体;二是雕塑家们已自觉将弘扬民族精神和拓展艺术形式作为创作追求,主动以作品诠释新时代精神。该报告体现了“四新”:一,总结、凸显了新时代中国雕塑代表性创作新成果;二,归纳、梳理了新时代中国雕塑代表性理论新成果;三,概括、提炼了新时代中国雕塑代表性教育新成果;四,展示、呈现了新时代中国雕塑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传播新成果。
该报告分为十章,其创新性成果体现在如下方面。
对新时代中国主题性雕塑的分析从“题材深化”“形式创新”两方面展开:“题材深化”分为传统题材的承续、新题材的开拓、重大题材的深化;“形式创新”包含具象雕塑、抽象雕塑、写意雕塑以及其他雕塑形式的创新。此章以具体案例讨论新时代主题雕塑中表现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文明成果,以及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代表作品;讨论表现党的百年征程,以及生产建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新时代内容的代表作品,完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长征、抗战、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等题材作品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对新时代中国人物雕塑的分析围绕时代精神的主题和民族精神的重构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了全球化语境下人物雕塑艺术语言的时代要求和本体思考。在创作对象的选择上,凝固民族精神的历史先贤、革命领袖和劳动模范成为主角。这些被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和中华的符号,更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家名片。新时代雕塑家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凸显形式的表现性,手法更为多变、风格更为多样,采取多情节并置等拓展雕塑语言的方式,强化文化的深厚感和历史的纵深感。
对新时代中国城市雕塑的分析体现在:一,在重大历史节点构筑主题美术创作,塑造国家民族历史记忆;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使者”承担对外文化交流任务;三,提升城市交通空间品质,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和文化展示机会;四,融入城市公共设施,提升场域文化空间品质;五,走向法规建设与系统规划,服务城乡建设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六,以翔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北京为样本,揭示目前中国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对新时代中国民间雕塑的分析同样围绕“题材深化”与“形式创新”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转变、中国民间雕塑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之路两方面展开,旨在将成果融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中,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指出,在中国民间雕塑制作过程中,要从审美需求和社会功用出发,在审美意识和社会价值的要求下,激发艺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确保雕塑艺术在神、形、气、韵等要素上达到完美契合,追求形神兼备的韵律感,彰显独具匠心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兼容并蓄的艺术创意。
对新时代写意雕塑的分析涉及写意雕塑的内涵、新时代写意雕塑内涵的深化,以及新时代写意雕塑的形式创新。此章分析了写意雕塑所具有的夸张的意象形态、凹凸隐显的形体质感和瞬间性神态捕捉三大特征。进而分析进入新时代后,写意雕塑为何发展出“现代写意雕塑”的概念以凸显其时代性、现代性特征。通过对概念内涵的细化、拓展,写意雕塑将成为一个更具普遍性的学术概念,不仅可解释中国雕塑现象,还可解释世界雕塑现象。
对新时代中国雕塑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分为: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四,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五,教师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并重;六,完善教研机制,提高教辅水平。并强调进一步运用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并在教学过程中活化,中国雕塑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拓展雕塑教育塑泥、塑人的空间。
对新时代中国雕塑国际拓展的分析,总结了中国雕塑“走出去”和世界优秀雕塑“请进来”的实施措施:第一,整合资源、把握重点、体现特点、突出亮点,发挥组织创作优势和精品作用,以雕塑艺术为主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创新;第二,推动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机制建设,组织“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等开展相关配套活动,以保障长期持续的有效性;第三,摸索、总结、推广“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模式、新方法。
对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的分析由雕塑理论与新时代文艺理论、雕塑理论的整体构建、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研究拓展、新时代中国雕塑理论代表性成果述评四个方面组成,呈现出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面貌。新时代中国雕塑的理论建设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百年雕塑研究》项目的获批立项,《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中国当代雕塑史》等著作的出版,《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等论文的发表,“全国雕塑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的举办,标志着新时代中国雕塑理论研究的进步。
结 语
该报告揭示了中国雕塑逐渐成为一个定义清晰、内容完备的文化概念,这是近百年来数代雕塑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研究报告梳理了新时代中国雕塑表现出的新特点——艺术精神和形式表现方面的民族化追求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作品审美与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通过研究报告可知,中国雕塑家传承优秀文脉、观照社会现实、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国精神,记录美的瞬间,焕发新的活力,不但贡献出大批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佳作,而且相互促进、积极奋进,开拓新领域、接受新挑战。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美术杂志社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