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景学会
学会简介
章程条例
理事会
专家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
裁判委员会
纹样研发中心
传统手工艺再设计实验室
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
文物活化保护重点实验室
教育研究重点实验室
新媒体艺术传播重点实验室
资讯中心
学会新闻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党建活动
国际交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专家名师
专家智库
作品欣赏
名家论著
基地建设
基地名录
大师工作站
研学基地
游学基地
科普基地
产业基地
生活方式示范基地
分支机构
理论专业委员会
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
书画专业委员会
织锦专业委员会
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玉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雕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石艺术专业委员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
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
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竹工艺专业委员会
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微缩艺术专业委员会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空间艺术专业委员会
造像艺术专业委员会
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会展工作委员会
线上新经济工作委员会
行业大赛
技能大赛
技艺大赛
证书查询
人才培训
党校培训
专业培训
展览资讯
学术展览
专业展览
会员中心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费标准与缴纳方式
学术交流
论坛研究
青年沙龙
科研课题
研究 | 梁光焰:从空间的对象到对象的空间——空间生产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二)
时间:2023-04-06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
406
分享: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成
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空间是以三维的形式构成事物存在的容器,是物理的客观存在物;相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它是实践活动的场所,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相对于人文学科而言,空间是理性的形式,是事件的发生地和意义的生发场;相对于艺术学科来说,空间是由符号构成的直观的形式,是感性给予的审美世界。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现在我们要将这种理解翻转过来,将空间由固定虚空的容器、社会关系的投射屏、世界意义的生发场、直观对象的形式等静态的、绝对的、僵化的外在物理解为空间自身,即理解为实践与行动、构成与关系、存在与直观等,以此消除福柯所批判的“空间在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的认识误区。这是空间元理论的更新,也是空间思维的变革,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在思想方法上扭转了现代性以目的论态度,凭借时间理性对社会历史进行抽象的宏大叙事的偏好,将空间提高到与时间等同甚至更为偏重的位置。
当代英国空间政治理论家多琳·马西认为空间有三个核心本质,即关系的产物、异质性共存的领域、处于建构之中[多琳·马西.保卫空间[M].王爱松,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3.]。所谓“关系的产物”是说空间不是一个给定的对象,也不是一个存在的实体,而是一组事物、行动结构而成的“一种语境假定物”[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0.],其本质是结构和组织。“异质性共存”是指对地方和个人经验的价值认可,因为空间思维克服了现代性的整体抽象所导致的空间与地点分离,进而产生“空间的虚化”[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16.]问题,彰显出各类异质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处于建构之中”是摒弃了本质主义定义从存在主义视角,以建构性、开放性态度赋予地方知识和日常经验以源初性的存在。据此,我们可以把空间特质概括为关系性、地方性和生存原初性。
这为我们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成提供了三个维度,因为社会空间是由无数个相互交叉层叠的小空间构成的,每个空间都以其完整的独立性包含了这三个方面特质。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地方特质而存在,地方独特性是其核心本质;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某种文化特质为核心,包含多个环节与关系;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实践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表征着社会存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的实践技艺或者生存技艺,包含着生存智慧与存在方式,因此,与之相应则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成分为特质技艺、关系技艺、社会技艺三个方面。
特质技艺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规定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的核心与细胞,凸显本土性、地方性的特殊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就人的身体实践来看,这五类分别对应口头表现类、身体表演类、身体交往类、思想观念类、手工工艺类。据此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成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身体实践活动,是人与世界打交道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特质性技艺,它就像细胞核一样,决定细胞特点,包含遗传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指的就是核心技艺的保护,比如刺绣传承人所掌握的以绣品为载体的刺绣工艺本体。
关系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特质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各个环节与构成关系,是由空间同存性决定的各要素组合,它就像细胞质一样,是各个环节活动所形成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技艺包括间接主体、技艺规范以及机构环境三个方面。间接主体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以相关行业身份参与的其他参与者,技艺规范是技艺发展历史中所积累起来的潜在的技术规则与技术制度,机构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所依存的组织、社会习俗与受众等。比如刺绣,除绣工外,还有画工、绣样图案、绣线、绣坊、藏家、礼俗等,其中画工是间接主体,绣样图案、绣线等属于技艺规范,绣坊、藏家、礼俗等属于机构环境。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关系技艺要素被严重忽略。
社会技艺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的外部形式,在功能上就像细胞膜起到保护细胞并与外部进行物质交换那样,一方面生成和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空间形式,另一方面又与其他空间产生沟通、交叉关系。从存在主义哲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技艺层反映的是人在世界中的方式;从人类学视野看,表征的是地方生存经验和生存智慧;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表达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社会的合法性。社会技艺层包含道德、信仰、交往、审美四个方面,反映的是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社会空间交换的四个途径或者说四种类型。仍以刺绣为例,社会技艺层是指刺绣生产体系中包含的道德评价、地方信仰、交往方式、审美个性等,具体来说指的是地方社会在道德方面对刺绣技能有着怎样的评价,刺绣在人们休闲、婚嫁、日常生活中地位作用如何,刺绣图案形式与地方日常生活的关系,反映出怎样的本土审美个性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性是站在后现代文化整体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构成性分析,目的在于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关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事实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也从实践角度提出保护传承的整体性和生态性。《公约》第一条定义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这句话从侧面揭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本质——“适应周围环境”说的是聚居地人所特有的本土实践经验,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技艺;“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指出了技艺的社区性、群体共同性,实质就是关系技艺;“为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生存论维度揭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技艺的特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最早是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存续和扩张的奥秘提出来的。正像前文所说的,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现实的某种共时性秩序,是一种同存性关系,空间本身并不存在,而是生产出来的,空间是生产资料也是消费对象,当然还是政治工具,也包括了阶级斗争。由此他吸收辩证法、语言学和现象学成果,提出了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三元空间理论。三元空间是从主体行动方式来划分的,就像马克思把人类掌握世界方式分为理论的、实践的、宗教的、艺术的一样,列斐伏尔把主体行动分为感觉、构想、生活三种,与之对应的就是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表征性空间。列斐伏尔说:“在现实中,社会空间把社会行动,那些主体的行动,联合起来了。主体既包括个人也包括集体,那些主体生着、死着、忍受着、行动着……他们在其中发展,表达自身。”[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52.]他不仅指出社会空间是由主体行动构成的,还诗性描绘主体行动内容。另外,三类空间不是“三项空间”而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列斐伏尔说“活生生的、构想的与感知的领域之间应该是密切联系的,以便‘主体’——也即某个特定社会群体内的个体——有条不紊地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62.]意思是说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是一个事情的三个方面,只是主体的行动不同罢了。比如北京故宫,相对于主体感觉行动来说,就是地坪、建筑、围墙等建筑,这是空间实践。相对于构想行动而言,则是规划、图纸、图片符号等,这是空间表象。就主体的生活体验行动来说,当下则是以博物馆运作为组织结构的形式、风貌和生存感觉,这是表征性空间。这就是列斐伏尔所说的主体可以有条不紊地在领域间转换,也即是三元空间的“三位一体”性。
总之,列斐伏尔三元空间是空间的三种生产类型,具有“元空间”性质,为我们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前文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包含特质技艺、关系技艺、社会技艺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作为生产要素,按照主体的感知、构想和体验三种行动方式,以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的形式展开,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生产三种基本模式。
就空间实践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主体的实践行动,即围绕特质技艺展开的各类具体的文化生产活动,包括根据关系技艺和社会技艺中的现实要素进行相关的项目经营、空间改造、器物生产、场景再造等,以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需要,其生产方式就是结合当代生活需要,不断创造新的需要,生产出各类可用、可观、可赏的文化消费品,即《公约》所说的“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等,生产目的是丰富社会文化消费。
从空间表象来看,行动主体是政府、企业或个人,他们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空间要素进行各类构想、设计和规划,内容包括特质技艺层的保护研究、研发推广、生产策划,关系技艺层的规划管理、挖掘开发、延伸拓展,社会技艺层的生活再造、特色强化、谋划展示等,这些活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表象。空间表象是结合社会技术展开的:一是管理技术层面的整体规划,二是科学技术层的创新设计。空间表象生产的不是现实的文化产品,而是提供文化增殖服务——或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项目规划驱动增殖,或者是以服务其他项目产业的策略形式,提升文化附加值。
表征性空间的行动主体是“‘住户’和‘用户’,或许还有某些艺术家、少数作家与哲学家们,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与它关联的形象与符号’进行别无他图的描述。”[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59. ]也就是说,从象征性空间的维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是人的属地生活体验,如幸福、狂欢、归属感等,以及各类艺术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体验,运用直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技艺、关系技艺和社会技艺等方面的历史价值、生存智慧、道德信仰及其相关的形象符号进行创造性表达,以生活体验和艺术介入的方式展示本土实践知识的存在意义,生产手段主要是无功利的体验、直观与展示等艺术化方式,其结果就是增进感性认知。
总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实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行动主体在生产实践(空间实践)、规划构想(空间表象)、体验表现(表征性空间)三个维度上的文化再创造活动。在生产内容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技艺、关系技艺、社会技艺三个方面的空间要素通过主体的不同行动,采取结合生活实践、技术管理、艺术化表现等手段,丰富社会文化产品,实现文化增产、促进文化增殖,促成文化增益,以此再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层次文化关系和社会关系,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目的。
五、回归多层次生活本体的生产
从空间生产角度来看,前文所说的未充分展开的生产性,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技艺要素在空间实践维度进行的生产,是单一要素的单维度生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孤立的实践活动,所生产的对象就是可观、可赏、可用的实用品或文化消费品,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技艺和社会技艺要素,疏漏了主体的构想行动(空间表象)和经验直观行动(表征性空间)。单一的对象生产局限于单一的经济指标,以单一的经济指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效果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生产与保护之间矛盾,引发“原真性”担忧。
事实上,在对以上问题进行辨识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也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丰富性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出发,认为要将一种传统社会中的文化思想或文化实践应用到复杂多元的当代社会,并且起到丰富和激发当代文化生活的作用,必然涉及开发利用、转化创新等多层次生产问题。
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丰富性来看,其传承保护不能谨毛失貌。萧放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公共意识形态,在公共生活方面可以起到重构民众伦理,增进社区文化生态,推动当代民众公共生活变革的作用。[萧放,王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70-77.]高小康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活的历史观念,要通过转化在整体上嵌入当代生活之中,变成当代人能够理解、感受、体验的审美意象,使之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精神建造作用。[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到美学[J].江苏社会科学,2020(5):151-158.]他们所说的公共意识形态和活的历史形态,都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符号性、精神性而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必然包含语言符号意义层的生产,从空间生产来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技艺层要素的表征性空间生产。
潘宝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关于人的文化,传承保护自然要落实到当代的生活之中,落实到生产和休闲两个方面。[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J].民俗研究,2020(2):100-108.]生产指主体感知实践活动,休闲则是生活体验方面的,前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技艺和关系技艺生产,后者指社会技艺要素生产。与此相似,黄永林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时空中生产、积累形成的,是一个独立的时空系统,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又是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基础和文化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具有社会性。[黄永林,刘文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4):84-92.]自然属性彰显的是特质技艺和关系技艺所构成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社会属性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技艺部分。
其次,从当代社会生活特质出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传承是一个嵌入、适应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移植问题。当代社会是多元的、流动的、游戏的、异质性的消费社会,是一个实用与审美交织混合的符号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构成要素与当代社会生活不是点对点关系,不是技术对应产品、表演对应节目、形式对应审美、图案对应视觉的一对一关系,而是以点为中心,呈立体放射形态切入当代生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不是简单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生产,而是非遗作为文化资本进入当代社会的结构化和符号化实践。[宋小飞.“走向消费”——从民俗文化到消费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国文化研究,2020(2):112-120.]方李莉则提出“遗产资源开发”说,认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要由此前的“开发自然资源时代转向开发‘遗产资源’时代”[方李莉.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1):54-62.],要结合当代社会文化实践性质和实践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多层次性和多形态性利用。
这些讨论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界限,但是由于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自然物理空间,没能系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部结构,也无法全面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的内部机制和生产方式。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是单一的特质技艺的物化生产或者说对象化生产,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空间的生产,是特质技艺、关系技艺和社会技艺等各空间要素组成的整体的关系的再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传承是从开发利用角度,运用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手段,以整体综合面貌嵌入当代丰富多元生活之中的多主体、多类别的多层次生产。只有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技艺生产才有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才既有时间维度的生产活力,又有空间维度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评价才能突破单一的经济指标局限,形成包括经济评价、学术评价、社会评价、生活评价、创新评价、原生一致性评价等多元共生、互不矛盾的综合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 苏 青)
作者简介:梁光焰,湖南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载于:民族艺术研究杂志公众号
上一篇:研究 | 朱利峰: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生态修复—— 以民间手工艺为例
下一篇:研讨 | 《北京非遗蓝皮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召开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