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 >
活动 | “舒适使我热爱·温暖守护工程”在北京启动
时间:2025-08-0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2025年7月30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联合意大利供暖热水世家阿里斯顿,于北京正式启动“舒适使我热爱·温暖守护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为非遗工坊提供供暖与热水系统的舒适升级改造,让更多非遗工匠在如“家”般温暖舒适的环境中专注于技艺传承与文化延续。本次温暖守护工程启动仪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业务二部副主任许轶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融今文化创始人殷丽莉与阿里斯顿品牌中国区相关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守艺人、媒体人共聚一堂,围绕“非遗传承如何从‘小家’走向‘大家’”开展主题论坛,进行深度探讨与思维碰撞,通过多元对话激发非遗在现代社会的活力与关注,推动文化传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落地生根。


图片


一、让热爱生于舒适,让传承行于现实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旗首先发言,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今天讨论的‘舒适’,绝非仅仅是传承人的个体感受问题,而是关乎非遗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建设问题。” 

张旗强调非遗是民族的 “文化基因”,而每一个非遗工坊、每一位传承人,都是这个基因的 “携带者” 与 “表达者”。守护他们的 “舒适”,就是守护文化基因的活性;激发他们的 “热爱”,就是激活文明传承的生命力。让更多非遗从 “小家” 的坚守,走向 “大家” 的共享,在时代的土壤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图片


作为该工程的推动者,阿里斯顿市场总监陈崛从品牌角度出发,阐释项目初衷:“阿里斯顿身为全球舒适生活专家,深知稳定温暖的环境能让人更专注于心中的热爱,非遗的延续同样需要如家般的情感空间。同时,阿里斯顿品牌三代传承中,创始人对家的热爱、第二代的匠人坚守、第三代的传承与创新,与非遗传承人因热爱而坚守、因匠心而精进、因创新而延续的精神一脉相承。”他表示,本次“舒适使我热爱 · 温暖守护工程”的启动,是一次“美丽的邂逅”,阿里斯顿愿以服务全球万千家庭的成熟经验,改善非遗创作环境,助力非遗从“小家”走向“大家”,让文化之根在舒适中生长,让更多人感受非遗背后的赤诚热爱。”


图片


现场,张旗先生与陈崛先生共同签署了“舒适使我热爱·温暖守护工程”合作倡议书,标志着工程的正式启动。未来,该工程将持续联动多方资源,发挥学会的行业优势,助力更多非遗工作室打造更符合技艺特性的传承空间。


图片


二、聚焦“舒适使我热爱”,探索传承的本质

活动现场,作为国家级非遗浚县泥咕咕(王氏泥彩塑)项目第十代传承人的王红瑞,为现场来宾讲述了自己与家族手艺的深厚情感。从曾祖父以泥塑养家,到爷爷将其推向国际,再到自己尝试文创创新,从一团泥巴开始,一代代人不仅传下了技艺,更守住了一个家庭的精神纽带。他认为,非遗不仅是作品的延续,更是生活方式和家风的一部分。


图片


阿里斯顿品牌态度大片《一支有态度的香,一直有温度的“家”》的主人公——藏香守艺人拉巴片多分享了她与藏香的传承故事:从放弃导游工作守护传统藏香,到在高寒高湿环境中与香泥霉变、冻裂等问题抗争,再到环境改善后女性脱贫户稳定就业、年轻人返乡学艺,她真切感受到“舒适不是奢侈,而是让热爱得以呼吸的空间”,藏香工坊已成为承载归属感的“家”。


图片


非遗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基因,既是家族记忆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活态载体。当前,如何让这些扎根于“小家”的技艺突破地域与环境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大家”视野,成为亟待探索的命题。借此机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殷丽莉、阿里斯顿集团市场总监陈崛、西湖绸伞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志明、国家级非遗浚县泥咕咕(王氏泥彩塑)项目第十代传承人王红瑞、西藏藏香非遗项目守艺人、妇女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拉巴片多共同展开了一场“非遗传承如何从‘小家’走向‘大家’”主题沙龙,围绕“挑战”、“热爱”、“传承”三大维度展开深入交流,从个人传承经验到行业观察、品牌实践,嘉宾们通过分享真实经历与观察,探讨空间改善如何成为非遗发展的新起点,也思考社会如何共同为文化记忆的延续添砖加瓦。


图片


殷丽莉指出:““非遗热”成为当下一个关键词,如何将年轻人对非遗不断上升的关注度,转化为深度参与和长期坚持,是当前工作的一份挑战。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非遗话题热度高涨、国潮产品倍受欢迎,在文化消费层面的关注给非遗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消费端和供给端双向奔赴,很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断代问题,投入数年甚至数十年去磨砺技艺、承担传承责任的角色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

非遗要传得下去,不只靠情怀,更要有方法,要让传承人“看得见希望,留得住热爱”。她强调核心在于建立情感深度连接、提供价值实现的路径、营造有归属感的“家”。学会作为行业引领者,需要扮演好桥梁、平台和赋能者的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深度体验,让年轻人从“心动”到“手动”;通过构建坚实的支持体系和成长生态,让他们看到坚守的希望与未来;通过重塑价值认同,让传承非遗成为一件既酷又有尊严、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


图片


宋志明强调:“工艺是人做出来的,环境很重要。”他提到,传统技艺的坚守背后,是一个手艺人对空间、时间与温度的极致感知,而舒适的创作环境,正是激发匠心与创新的土壤。为吸引新鲜血液进行非遗技艺传承,需要兼顾“正确引导+创新体验”,既要通过简化工艺、结合新媒体传播让他们感受到非遗的价值,也要坚守非遗的核心材料等传统根基。


图片


沙龙最终凝聚出一个共识:从“小家”走向“大家”,不仅意味着非遗可以收获更多关注,更是让热爱得以持续、生根、开花的现实路径。这也正是温暖守护工程所希望搭建的桥梁——以舒适空间守护热爱之心,让技艺得以延续。

三、以舒适赋能热爱,为非遗传承注入新解

此次“温暖守护工程”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与阿里斯顿在行业中第一次新的尝试。在阿里斯顿看来,非遗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真正能让这份表达延续下去的,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全身心投入的空间环境。在学会看来,对传承人的关怀与尊重,首先应体现在保障他们基本的工作环境权益上。这是留住“人”的前提,也是守住“技”的基础。通过本次活动,学会希望能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传承守护,了解到“舒适温度”对于生活与热爱的积极作用,通过向全球家庭提供轻松而可持续的舒适生活体验,让美好生活始于小家,延伸至大家。


图片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