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 >
观点 | 陈秋荣:走进中国漆文化——概念的辨析
时间:2024-02-04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17      分享:
漆工艺的概念和名词主要是根据漆的髹饰工艺和地方语境而命名的,所以同种髹饰工艺由于区域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名称,容易造成工艺名称概念的模糊、混淆。以下是较为常见不清晰的专有名词与概念。
1、“纻胎”(脱胎)与“夹纻”
笔者根据朝鲜平壤出土的实物及铭文,以及汉简上的记载,认为纻胎即为现在通常意义上的脱胎,而夹纻胎就是另一种工艺名称,与纻胎工艺完全不同。

纻胎耳杯 西汉
纻,即为纻麻纤维织成的布,俗称麻布。《说文》中:纻,麻属。细者为絟,粗者为纻。器物自铭中有夹纻、侠纻、綊纻,三者都是同一种工艺名称。夹纻有时也写成夹紵,纻与紵通解。

纻麻
纻胎(自清代以来多称为“脱胎”),先有范(模具),在范上裱麻、髹漆干固成型后,脱去范而成为独立成型的胎体。这种模具的开发和应用,极有可能与青铜器的模范制作工艺相关联。模具可以由多种材质制成,如木、陶等,现代多为石膏。从西汉出土器物上的铭文来看,上面详细地记载了制作的机构,以及工艺名称和制作者、管理者等。1916年发现的朝鲜乐浪古坟出土的蜀郡西工造的黄涂扣纻盘(元始四年,即公元4年)的铭文是“纻黄釦饭盘”,它的工艺就是纻胎。同样的,在1959年贵州省清镇县芦荻乡新新桥汉墓出土的朱绘夔纹海潮纹漆饭盘,盘背面锥刻汉隶铭文:“元始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㳉画纻黄釦饭盘,容一升。髹工则、上工良、铜釦黄涂工伟、画工谊、㳉工平,清工郎造。护工卒史恽、长亲、丞冯、掾忠,守令史万主”。


朱绘夔纹海潮纹漆饭盘 西汉晚期
纻胎至少在四川和江苏地区的官方生产机构已经有相当的数量,技术成熟,度量和造型的标准极为相似,工艺达到规模化生产的程度。同时官造漆器产品的流通已经到达了汉王朝的全国范围。
《刘正奉塑记》记载“搏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其象……搏换者又曰‘脱活’……”,清代则流行将纻胎工艺称为“脱纱”或“脱胎”。
夹纻的工艺为先有胎骨,后裱麻、髹漆。汉代既有使用曲木成型后裱麻髹漆的夹纻工艺漆器,也有铜胎裱麻髹漆的夹纻工艺漆器。如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出土的一件铜胎漆罐,铜胎外贴附麻布,涂黑漆,朱绘纹饰。江苏扬州邗江甘泉东汉2号墓葬出土的双层长方形九子漆奁,九个小子奁的底部均以薄铜皮为胎,边框和盖为木胎。乐浪王盱墓出土的蜀郡西工造的夹纻杯的铭文为“夹纻”,它的工艺为夹纻。
其实,这并非笔者的个人发现,高炳庄的著作《福州漆器与福州漆画》中已经做过详细的解说:“纻胎漆器的出现年代,初步确定在战国时代,湖北省荆州市楚国大墓出土的纻胎漆匮可资证明。什么是纻胎?纻胎是,用几层纻麻布和漆,髹贴在一起,干固后,作为胎。这种胎质术语叫做纻胎。”他也认为夹纻胎是另一种胎体,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脱胎,同时他引证了四川青川县战国秦墓出土的木胎贴纻麻布漆耳杯。
日本仍然将现存的唐宋以来脱胎佛像的工艺称为“活脱干漆造”,现在学术用语称为“干漆”。元代将纻胎称为“搏换”、“脱活”,《刘正奉塑记》记载:“搏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其象……搏换者又曰‘脱活’……”。
清代则流行将纻胎工艺称为“脱纱”或“脱胎”。从此之后,习惯地把纻胎叫做脱胎。从乾隆宫廷制作的盖杯上的御题诗可以看出。

朱漆菊瓣式盘 清

朱漆菊瓣式盘 局部
这是引用当时习惯使用的髹漆用语:
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
脱胎冉阝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
博士品同谢青喻,仙人颜似晕朱酡。
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擒吟愧即多。
另外,洪石于2006年出版的《战国秦汉漆器研究》中已经提到:“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误解,就是将夹纻胎和布胎(纻胎)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不同的。”
2、“剔犀”与“云雕”
“剔犀”、“云雕”同属于雕漆范畴,工艺完全一致,是指一层黑漆(多为漆本色,实际是深茶色,由于厚度的原因呈现为黑色)一层红漆重复髹涂后刻出纹饰,即为“剔犀”。“云雕”的名称一是由于地区的称谓不同,二是由于多用于器物上回纹、云纹之类的雕刻。

剔犀如意云纹花瓢 清

剔犀如意云纹花瓢 细部

3、“犀皮”、“菠萝漆”、“唐涂”、“变涂”、“斑纹填漆”
按现在的语言表达,“犀皮”、“菠萝漆”、“唐涂”与“变涂”四个同属于彰髹的范畴,即为肌理。从漆的髹饰技艺来看,命名为“斑纹漆”更合适。“彰髹”一词出自于《髹饰录》,“彰髹,即斑文填漆也”。“犀皮”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称谓,考古文物界也称为“犀皮”、“虎皮漆”、“桦木漆”,福州地区称为“菠萝漆”,日本长野木曾地区称为“唐涂”。日本通常将各种斑纹的肌理统称为“变涂”。

犀皮

从现有考古出土的器物看,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时期朱然将军墓出土的一对犀皮鎏金铜釦漆耳杯,是较早斑纹漆工艺的例证,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犀皮鎏金铜扣漆耳杯 三国 吴
颜色有黑、红、黄三色,肌理纹饰呈现为云片形、不规则圆形和鱼鳞形的综合体。笔者认为斑纹漆的工艺雏形应当更早,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到南宋时期江苏句容县纪年墓出土了一件犀皮纹漆盘,墓葬年代为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此件器物传延着三国吴的髹饰技法,而且颜色更加丰富,有黑、黄、蓝、绿色。斑纹漆效果神秘优雅。就此件器物而言,又被称为“绿沉漆”、“斑漆”。
作者:陈秋荣,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副会长,东京艺术大学美术漆艺博士,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美学会漆文化艺术专委会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