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
分享 | 明理创新,实践赋能——藤铁艺术专委会成立一周年纪念(二)
时间:2022-05-0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232      分享:
编者按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即将迎来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专委会在主任黄维教授的带领下秉持跨界交叉、融合创新的理念,大力倡导政府、教育及研究院所、企业与产业等多领域间的融合。

本次由黄维教授带领团队开展视觉符号设计”课程,以“中国文化,世界表达,传统元素,当代表现”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视觉符号设计的视角来认识与掌握不同维度的视觉设计的共同规律与方法。将作业转化为产品,在学生们掌握了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设计师文化审美意识与原创能力的提升,而独具特色的产品也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大众生活美学品味。正是校企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共识,使得本次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引领,赋能产业,服务会员的功能与意义。

现将学生们参加课程的实验成果做成了系列分享给大家。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已经上路并明晰了前进的方向,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之以恒,必有大成!



0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如意连年》创作谈

作者:孙伟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符号设计》课程虽短,但带给我了思维的升维及持久的力量,黄维老师在课程中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的向我们传授了独特且有效的“开眼论”理论体系与方法,从概论到“开心眼”到“开相眼”,再到“心相一致”,最后到企业实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一气呵成。通俗易懂的讲述方式,让我对视觉传达设计乃至其他设计门类都有了全新的、本质性的认识。本科四年的设计学习,虽打下了一定的装饰设计基础技能,但在设计原理与方法上还未开窍,“开眼论”旨在突破不同专业的隔阂,登高望远,山水无界,明理创新,一通百通。在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前往安溪课程实验基地,将平面符号设计制作成立体符号产品。知行合一,协同创新。

作品《如意连年》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为创意素材,融合中国传统纹样“如意”,形成独具特色的如意生肖符号,并融入铁艺、漆艺等技术,形成一组视觉符号感强烈的艺术摆件。

设计历程:

从《视觉符号设计》课程初开始,我以牛年为起点开始做符号设计尝试。黄维老师生动的课程内容给了我符号设计的灵感及热情,刚开始接触“开眼论”的我,此阶段仍停留在“再现自然”的装饰风格,对提纯和视觉语言的统一还没有完全理解。

向黄维老师讨教交流后,我进一步了解了“提纯、重构、开眼、精调”的设计方法论,符号语言要纯粹,不要有太多“杂音”。我继续开始探索符号设计的构成原理,提纯出一个卷草形构成牛头形态,并据此衍生出整套十二款生肖图形。在平面图形的设计过程中同时考虑到了铁艺技术的应用,将线条相互联结,减少了结构的断点。

在前往安溪之前,我已难耐将视觉符号立体化的心情,决心突破平面思维,用铁丝制作微缩模型,而后这款方案因开眼太大,识别度不够而放弃,但边玩边学很有趣,是十分有意义的尝试。
在对安溪铁艺企业的参观以及和工艺师傅们沟通后,我对设计稿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一是增强了螺旋曲线的构成感,并加强了兽首的识别度;二是重点考虑了立体构成的点线面关系。手稿设计时的发散思维结合工艺制作时的收敛思维,最终凝结成这组艺匠融合的生肖艺术摆件。

二次创作:

安溪的铁艺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也意犹未尽,回校后我将这套视觉符号结合我熟知的平面设计手法,进行了二次创作——邮票设计,展现出不一样的视觉美感。

设计说明:

作品《如意连联》从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获取灵感,与传统纹样如意纹进行同构结合,形成简约明朗、风趣易读的十二生肖符号。在邮票创意上,作品强调“岁岁更替,年年如意”的吉祥寓意,形成十二方联邮票之间的顺承关系,故名“连联”;同时制作了虎年单枚邮票的设计,以强调2022壬寅年的生肖特色。岁岁年年生肖替,年年岁岁皆如意。

实践感悟:

《视觉符号设计》的课程已告结束,但这次理论学习及实践体验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启发,视觉符号研究的方法论似全新的钥匙,帮助我以当代的思维角度去解码视觉传达设计,在传统的再现自然、装饰功能之外再进一步朝着中国文化、当代表达的方向迈进。

提纯、重构、开眼、精调的四步骤初见成效,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能结合自己的体会翻译成我自己的语言,总结成自己的理论方法,为我所用。

在此特别感谢黄老师及安溪的领导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及环境,也感谢温老师、学姐们的支持及鼓励。另外,这些作品也离不开安溪英发师傅们的辛苦付出,感谢英发李总、铁艺陈有金师傅及颜色设计黄月亮师傅等工匠师傅们。


02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的“再尝试”——《太湖意境》《家》创作谈

作者:何语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早在我还没有正式成为清华艺硕一员时,我就听学姐谈起过黄维老师的《视觉符号设计》这一门清华精品课程,所以入学后就十分期待能学到这门课。在理论学习环节,黄维老师以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分享了他多年来对于“开眼”设计的理解与感悟,启迪我们如何创造一个让人赏心悦目且过目不忘的 “开眼”视觉符号。作为一位本科就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生,我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接触到了许多图形符号的设计,但是黄维老师的“开眼论”使我第一次去反思自己曾经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从而在设计的学理和方法论的层面上获得了“知其所以然”的收获。
在完成了四周的“开眼” 理论课程学习后,我们便来到安溪进行铁艺设计实验教学,我在创作题材上仍然选择了我最钟爱的中国元素与传统美学。

《太湖意境》这个艺术摆件的创意是想反映中国园林和中国哲学的造物思想。我运用“开眼论”的原理,从自然的太湖石形态中提取了一个带有圆形缺口的方形作为基本元素,然后进行重复与大小更替,构成了方圆相融、虚实相间、阴阳互置、移步换景的、我心中的“太湖石”,并绘制了一系列的草图,在经历了几次修改后确定了最终的稿子。

而在《家》这件艺术摆件的创作上,我想构建字体和图形的共生体,于是想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以利用“家”字的笔画与房屋结构进行一个同构的处理。而在功能性上,我选择将笔画之间进行空间上的隔开,这样就可以余出一个书立和存放文件的空间。

我们结束了在深圳的课程后,与十二月初踏上了前往安溪打铁的日子。在与安溪铁艺厂的设计师与工人师傅的沟通中,我体验到了完全不同的设计与产出过程,在以往的设计创作过程中,我都在考虑自己的观点表达,但是在与师傅们的沟通中,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件作品的产生和材料、工艺的选择密不可分,同时还要考虑到功能性作品在实际使用时结构是否牢靠。我在做书立时,就和师傅讨论了关于小立柱粗细的问题,为了美观我想用细一点的铁柱,而师傅告诉我以他的经验,我选择的小铁柱会立不住,而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焊接时师傅也能给出眼前一亮的方案,这若是脱离实际生产知识则一定是想不到的。
这次安溪打铁的经历,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位好的设计师一定不能只是在电脑上、软件里去追求的“美”。回到生产中去,参与和了解制作工艺与流程,这不仅是对自己作品负责任,同时也会让我们更了解设计是如何从纸上走到生活中去的。一个设计产生,除了设计师外还有许多人在为作品而付出劳动,这也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设计产出的魅力。也让我为每一位师傅报以敬畏之心,他们的工作、技艺、经验成就了我们的作品。在这里也十分感谢这次接待我们的恒发家居饰品有限公司。在安溪的日子里,恒发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在公司里学习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经验与知识,也很感谢帮助我制作作品的谢小峰师傅。谢师傅话虽不多,但是经验丰富,总能给我很好的创意,当然,更感谢老师们不仅教给我们全新的设计理论体系并精心辅导作业,而且为我们创建了优质的设计实验基地,使我们的专业水平在短时间里获得快速的提升。


03扇中观静,花溆新知——《夜宴·清吹》《花想容》《静观》创作谈

作者:赵翊帆(染织设计专业)


上完黄老师的《视觉符号设计》课程,走在熟悉的校园里,不经意和朋友交谈时,大家都错愕这一周过得如此快,像是做了一场梦,那些忙碌渐行渐远,作品和照片是美好的证明。

从刚上课起,“打铁”这一词就反复出现在我的朋友圈,以及同学之间的谈话内容中,他仿佛是一个艺硕研究生修行必须通过的关卡,而对这一关卡,我和大家都充满着未知,各种想象与期待。
除了理论课学习外,黄维老师和温老师还会一遍一遍的给我们过稿子,提建议,“开眼论”中的原理,也愈发生动的呈现在大家的设计稿中。提纯、重构、开眼、精调等原理与方法,也让我从陌生到熟知,让我的作品更加完善,从中学习到的是老师经过多年的设计总结而来的精华,开“心眼”、开“相眼”、心相合一等这些原理让我们如轻舟行进,最快最好的掌握视觉符号设计的方法。再者,选课同学专业各异,也让我们有了多学科专业融会贯通,感悟新知的机会。
而真正让理论之树丰满起来的,是作品一点点诞生时的艰难并快乐的过程。如表达什么主题?塑造什么形象?在哪里开眼?如何向工艺师傅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采用什么工艺?怎么配色?在这各课程中,我藉由老师的思维点拨、工艺师的巧手及丰富的经验,以及自己的灵感与努力,一步步回答了以上的问题。

刚到安溪企业后,设计师张老师又让我们改了一天稿子,而这一天的工作决定了之后的效率。

接下来进行电脑绘图、激光切割、焊接、打磨、烤漆、上色、拍照八个工序,这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到的。我似乎感到离自己的作品很近,但又仿佛很远。近的是对设计原理、审美法则的把握越来明晰;远的是对工艺、工序制作、生产经验的不熟悉。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的看到了一件铁艺作品,经过重重打磨如何诞生的过程。

我一共创作了三件作品,分别为《夜宴·清吹》、《花想容》、《静观》。

《夜宴·清吹》取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画面场景共分为五段,此作品取自第四段中的“清吹”部分,描绘夜宴中吹笛的美妙场景,五个乐师并排而座,姿态各异却又不尽相同,众人驻足观看,流连忘返。我将其转换为铁艺作品,是想赋予古画“新”的应用场景。

我将其人物化繁为简,提取其中的点、线、面,再与中国传统国画中的“扇面”型相结合进行重构,既寓意扇中绢画,又是人物的底座背景,增强其立体效果。之后在人物与背景的衔接处,乐师相互遮挡的前后关系中寻找“开眼点”,通过线条的粗细,笛子、鞋子的黑色与金色,来区分其中的明暗、虚实关系。

最后进行精调,其中块面部分,例如头发、笛子、脚等运用焊接工艺,来表示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让其更具立体层次。色彩的金与黑、线条的粗与细相互呼应,产生节奏变化。

《花想容》取自李白所作的《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此作品有三件,均为表现《簪花仕女图》中的经典场景,美人雍容华贵,薄纱披肩,游戏于花蝶春风之间,尽显窈窕婀娜之态,周昉将她们最美的年华留于绢帛纸上,就像盛开的繁花。我也是想将其经典传世的形象带入“新”的应用场景,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选定三组人物后,先将人物的形象进行“提纯”,提纯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所提炼出来的元素,既要形态简洁单纯,又要符合气韵生动的主题内涵,这是我首先遇到的问题。我提纯出一根飘逸的弧线构成仕女形象,再与中国传统团扇中的芭蕉扇、八瓣海棠扇、平头百合扇的外形相结合,增加吉祥之意。在两者结合处做了减缺处理,形成了“开眼点”。

选用了金、银、黑三种颜色来产生呼应对比,也寓意画中人物形象的“雍容华贵”,在线条的粗细变化节奏之间,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来契合“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缥缈之意。底座选用的黑色,要感谢张老师的指导,让其视觉效果变小,不会丢失主次。

《静观》为一熏香器,作品选用中国敦煌壁画中的佛手作为主体进行重构,两只手隔空相对,中间放一托盏,两指相接处“生香”,以传达吉祥如意之情。
在外置的圆环左下处开眼,无风时,烟会从开口流出,作品的外框圆环相较佛手更有厚度,为三层,让其带有些立体感。
整体选用了金色,中间托盏为黑色,让其与白色的流烟相对比,突出白烟流淌的美感。
我画的稿子一开始线太细,卢师傅一看就知道机器切割很难做出来,需要加粗,不然会断裂,师傅一直帮我想解决办法,反复调整线的尺寸大小。

一块颜色要不要上,好不好看,以及颜色的大小比例关系,张勇老师每次都能给我最中肯的建议,实践也证明了,张老师的眼睛有多厉害(✧◡✧)。

付师傅、邱师傅有非常娴熟的打磨工艺,他们让我把铁板加厚,让作品有分量感,有立体感,甚至精确到笛子的前后摆放位置,怎么样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这些经验,如果靠我自己一点点去实验摸索,怕是很久才能悟到。我很庆幸,自己是站在无数前人的探索、经验、实践、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感悟,才能做出今天的作品。黄老师的“开眼论”为我们打好了理论基础,各位师傅让我们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得更加紧密。
很谢谢各位老师、师傅带给我莫大的指导与帮助!也谢谢安溪县政府、新唐信企业的支持,让我们在安溪能够无忧无虑的进行自己的设计创作,切身体验了设计生产的全过程,从中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04静水流深,大美不言——《花窗》《大漠》创作谈

作者:龙一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第一件作品《花窗》脱胎于“开眼论”的课堂练习。花窗在中国造园艺术中扮演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角色,既能隐约透景,又可以作为画框收景入画。中国传统住宅文化中,住宅融园林为一体,居处与游览两相宜。花窗与它周围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境美。当下,人的居住形态再次受到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再次受到考量。我想要撷取花窗透景的一个定格来完成这个摆件设计。意在让待在室内的人也能通过摆件这个“窗口”与室外的生机相连。

我将苏州园林中经典的花窗形状与花窗的“花”字字形结合,选取了八边形、瓶形和扇形三个形态,再结合植物的符号做一个古典与生趣相融的艺术摆件。《花窗》在设计草图的过程中比较顺利,经过黄老师的指点进行了造型上的微调后,已经基本达成了理想的形状。但在结构上始终无法将我设想的绿植形态与窗户的底座结合。

经过和师傅的讨论后,决定舍弃原先以铁丝来模拟单枝花草的想法,转而加上圆盘底座,成为壁挂和摆放一体的绿植摆件。如此不再需要自己考虑铁丝的绕接和形态问题,仅需自由搭配与室内场景、花窗造型相宜的花枝即可。在展示中我选择了枯荷和绿植两种形态来组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件作品的最初设想是以“小桥流水人家”和“大漠孤烟直”两个对应的概念来设计一组香插。“小桥”中,香插下的位置与“人家”的屋顶相交,代表“炊烟”这一意向,组合起来就是一幅颇具烟火味的人间景象。“大漠”中,香将以“孤烟”的概念成为大漠长河图景的一部分。我的意图是做一个略微带有互动性的设计:人点香、插香的动作将作为这两幅美妙图景中的点睛之笔。但在图形的设计过程中, “小桥”几次修改也无法让图形达到满意的效果。考虑到时间问题,所以只完成了《大漠》这一个作品,也算是此行的一个遗憾吧,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完成、优化这个设想。

《大漠》是以全线条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通过连绵起伏的线形主要表达的意象是沙丘、落日和长河。在草图阶段,聚丰公司工艺师们都热心地提建议,建议我修改尺寸,放大一倍多,以传达出长河落日的壮观景象。在上色阶段,黑色底漆上完,底座和线条造型部分有些分不开了,温老师指出可以用擦金手法上色,油漆师傅也轻松完成了这个要求,整体观感也很符合预期。我切实体会到在生产一线打拼的人眼光之犀利,以及工艺品行业中制作经验的重要性,在今后自身的设计中,还需更多考虑实际,多与工艺打交道。

在这里要感谢黄老师和温老师的悉心指导,能给我们这次宝贵的体验。还要好好感谢聚丰的张老师,非常细心地给我们提出意见,提供我们各种需求;感谢制作的陈师傅、朱师傅,烤漆的师傅和上色的师傅。他们善良又热情,对此我充满了感恩。还要谢谢我的组员们和可爱的学姐,在聚丰打铁的日子是一段珍贵而特别的回忆。


05纸上得来终觉浅——《比翼》《雁过无声,山水有痕》创作谈

作者:李嘉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这次视觉符号设计课我们来到了世界滕铁之都安溪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我创作了两件作品:《比翼》和《雁过无声,山水有痕》铁艺摆件。

第一件作品《比翼》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比翼鸟为灵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其视为夫妻恩爱亦或朋友之间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象征。在方案设计之初,我想着重突出比翼鸟形影不离的特征,故将影子作为其重要的元素,利用比翼鸟形态上对称的特征,使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实体的鸟与其在灯光下投映的虚影的鸟共同构成的一只两头两翼的完整的比翼鸟。

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较为简单,陈师傅凭借其丰富的经验三两下就将我的图纸用铁艺还原了出来,然而经过黄老师的指导才发现我只是照着平面的图纸还原了我的设计,缺乏了立体思维,并没有充分发挥铁艺的优势。因此在和陈师傅讨论后,选择将翅膀进行重复,做成双层形态的同时将羽翼的间隔作出微调,让其在平视时每根羽翼都不重叠,相似中做出变化,最后从羽翼上牵出两根线构成尾翼。

最后的展示阶段我发现现实中的光影要呈现出我理想中清晰的比翼鸟的影子形态条件比较苛刻,在展示时难以实现,因此我选择了用镜子作为平台,用镜中影作为构成其另一半的虚影。

第二件作品是艺术摆件《雁过无声,山水有痕》,“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自古以来,大雁一直是人们寄托思念的鸟类,每每入秋,南飞的大雁总撩起人们思乡的情绪。这件作品以大雁作为灵感来源,表现了大雁结伴飞过万水千山的场景。

起初我的想法同样离不开影子,大雁和山水的结合打算以插接的方式完成,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把设计改为将翅膀直接从一块完整的铁片上拉起,通过拉起的翅膀与其在铁皮上留下的负形构成一只只大雁,更加浑然天成。在制作这件作品时我遇到了比上一件作品更多的困难,由于我缺乏工艺经验,想象不出用铁艺制作山水肌理的效果,于是拜托师傅做了很多尝试,想用锤纹这种更易实现的效果代替设计图的肌理然而却不尽人意,在我因时间紧迫而着急时还是师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可以还原设计图的解决方案,首先用激光切割将需要翻折的部分沿着图纸切割出来,再对照着设计稿将铁片上需要凸起的线条用铁线做成模具焊接在另一块铁皮上,然后将切割过的铁皮覆盖其上用锤子敲打,铁线的痕迹就烙印在了铁皮之上。师傅使用了简单的方法实现了复杂的效果,再次让我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智慧。

在安溪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创作的落地绝对离不开知行合一。这门课程短短的五周过去了,然而“开心开眼”的设计理论会一直运用到我们之后的设计实践中,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做出“形神兼备,合情合度”的设计。感谢黄老师和温老师的悉心指导,安溪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大力支持,感谢铁艺师傅们目营心匠,不仅不辞辛苦的反复打磨作品,还与我分享了许多工艺上的经验。感谢这门课程让我来到了世界藤铁之都安溪,在卓越的工艺条件下完成了作品,拥有了宝贵的实践经历。


供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委员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