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机构
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 >
彩塑|在太行山上——“新时代·新太行”全国彩塑大赛创作题材选(一)
时间:2024-04-25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浏览量:0      分享:
巍巍太行,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景物奇秀,自古以来就通过雄伟的身姿表达着深邃的意蕴和坚韧的品德。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太行山上——新时代·新太行”全国彩塑大赛,通过彩塑艺术的方式来弘扬太行精神,讲好太行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业委员会联合“长治市武乡县人民政协”发布部分“太行红色藏品故事选”,供参赛选手遴选创作题材。


《抗战功臣》

梁松筠口述 梁红玉整理

武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重要的首脑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藏的珍贵文物。


记得那是2018年冬天,我已经开始筹备第九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红色藏品展。为了使更多遗落在民间的藏品能被展出,我一边托人四处寻访,一边加快了寻找红色藏品的脚步。一天,我接到藏友的电话:石门村村民赵顺英家有一块抗战时期武乡县召开群英会颁发的“抗战功臣”牌匾。


得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石门村这户姓赵的人家。在我说明来意之后,赵家人的脸色却渐渐有些不好看了。赵顺英义正言辞地对我说:这块匾是我父亲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里摸排滚打换来的,我们虽穷,但是不能把老一辈这来之不易的光荣,让你们这样的文物贩子拿几个臭钱换去!


听了他的这番话,我心头突然涌上一阵悲凉,有点尴尬的退出了赵家的院子。近十年以来,我在上班之余辗转全国各地,只为收集红色革命文物。尤其是关于家乡的革命文物,无论多远的地方,只要是有一点消息,我总是第一时间赶去,想尽办法收藏保护。


但凡我收藏到的红色藏品都不会再转手卖掉,不过是希望用自己的这些微薄的力量,为家乡的红色文化尽一些绵薄之力罢了。既然这样,我又何必把别人的误会放在心上。


想到这里,我放下自己面子,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了一些营养品和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用品,多次踏上石门赵家,真诚的向他们解释我的目的和初衷,在多次接触后,赵家人看到我的诚意,态度和言语终于温和了下来,答应给我看看这块牌匾。


当赵家人把用碎布一层层包裹起来的牌匾给我拿出来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这是一块实木制成的牌匾,匾上原本的黑色油漆,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渐渐剥落,留下了原本木材的颜色。正中间是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抗战功臣。旁边一侧刻着“武乡县政府奖给荣退军人同志”,落款为“县长武光清,副县长李玉田,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我久久抚摸着这块已经褪色的老匾,思绪万千,在这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物背后,会是怎样一个让人热血澎湃的抗战故事呢?


赵顺英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把我带到了她母亲居住的屋里,在烧的暖烘烘的火炕上,赵家老大娘拉着我的手,向我徐徐道来了这块匾的来历。


“俺当家的叫个赵文明,是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人,在他刚刚16岁那年,就参加了咱八路军了,编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小小年纪跟着部队四处打仗。俺老汉在世的时候时常和我念叨,威县战斗、香城固战斗、彭城战斗、百团大战这些有名的战斗啊,都参加过,几十年了,常听他说这些,说的我这耳朵都起了茧子了……”


说到这儿,赵家老大娘的眼睛里,仿佛绽放出年轻时候那种明媚而骄傲的光芒。我不禁好奇问道:“大娘,既然大爷那么年轻就参军了,也不是咱们这里人,为什么留在这里和您成家了呢?”


大娘柔柔地笑了,缓缓的从枕头下面拿出了一张小像递给我看,照片中是一位60多岁左右的老大爷,戴着一顶火车头帽子,沟壑纵横的脸上一个异常明显的伤疤清晰可见。虽然照片上的人已经老去,但是从他那犀利的眼神中隐约可见年轻时候的英勇刚毅。


“这就是你赵文明大爷”,大娘眼角挂着笑容,用她那双已经满是皱纹的手轻轻的摩挲着这张小像,“那是1943年,八路军总部及太行军区部队与民兵辽县、武乡、黎城等地区,全面展开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腹地扫荡的战役。你大爷他们连队受命埋伏在襄垣五阳岭附近,准备对附近的一小股伪军进行伏击。可当伪军远远的走来时候,大家都傻眼了,来的不止伪军,居然还有七八十个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


“情报有误,撤退已经来不及,形势危急,大家都望着连长,连长果断的比划了一个开枪的手势,和你赵文明大爷一起埋伏的兄弟在团长的一声令下,密密麻麻的子弹就毫不犹豫的朝路过的鬼子和伪军扫射过去。


“鬼子和伪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打了个猝不及防,日本鬼子人虽不多,但是装备精良又异常狡猾,连忙调整了作战部署,向我军反扑过来,瞬间战争形势渐渐严峻起来。他们那个班掩护着连长,正准备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这时,你赵大爷突然看见一个小鬼子把枪对准了连长,说时迟那时快,你赵大爷一把推开了连长,那颗子弹从他的脸颊横穿过去……


“等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太行三分区设在石门村的野战医院病床上。脸上裹满了厚厚的纱布。那场战斗艰难的胜利了,连长只是受了轻伤,而你赵文明大爷却在脸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


“由于伤势严重,上级决定让他提前退伍。那时候他的老家还是敌占区,政府就把他安置在了石门村。再后来啊他就遇到了我,在咱们石门村成家生子,落地生根啦。”


老大娘说到这儿的时候,脸上不自觉的挂上了一抹骄傲,看的出来,赵文明大爷在大娘的心目中,是一位真正值得敬佩并且托付终生的英雄。


“那那块匾呢?是怎么来的?”我迫不及待的问赵大娘。


“那块匾的事情啊,那已经是抗战胜利后的事情了,当时武乡县城光复。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了表彰为抗战流过汗流过血的老革命们,那年的11月8号,咱武乡县委、县政府,在监漳镇会仙观召开了抗战功臣表彰大会,你赵文明大爷在这个大会上被授予‘抗战功臣’称号和金字大匾一块,那么大的一块匾,你大爷是用他那副肩膀硬生生的从监漳扛着回了石门村的。回来之后,你大爷那副肩膀上都是被匾压下的血道道,一个多月还没有褪掉呢!”


说到这儿,老大娘看着我的眼睛认真说道:“小伙子,我见过你几次,懂得你对这块牌匾的热爱,对你大爷他们那些为国家出过力的老人们的感情。这块匾在俺家放着也保护不好,大娘今天做主了,你扛走吧!你要放在咱纪念馆里好好展览,让现在的年轻人都能知道知道,那些老一辈抗战人受过的苦,流过的血!”


我接过老大娘手中的这块沉甸甸的牌匾,仿佛看到了赵文明老大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骁勇善战的画面。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尽我所能把这些珍贵革命文物保护好,让革命文物背后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先辈英烈故事熠熠发光,让太行精神在这方土地上永远传承!


军刀的故事


魏 巍

在八路军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把军刀,它是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有名的游击队长魏名扬从日本侵略者手中缴获的。70多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把军刀已经是锈迹斑驳,这把东洋刀却是日本侵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铁证。
魏名扬是山西武乡县人,自幼习武,技艺超群,1937年创建名扬游击队,曾先后六次率游击队集体参加八路军,为八路军输送兵源3000余人。而他的游击队也在抗战中越游越大,越游越强。
1943年6月,日伪军占领了武乡东部的蟠龙镇。为巩固其占领,日军在蟠龙附近的李家坪、候家垴、奶奶凹、胡峦岭等村庄,修建碉堡,构筑工事,增设哨卡,安插特务。其中胡峦岭村因地势险要,沟壑纵横,易守难攻。日军便将主要兵力放在了胡峦岭。小林支队长还将自己的心腹干将湿泽角荣任小队长兼军事顾问,全权负责胡峦岭日伪军的军事要务及战事指挥。湿泽角荣占领胡峦岭后,开始在周边村庄进行猖狂的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一时间胡峦岭一带数千名无辜群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为保护百姓,消灭盘踞在胡峦岭的日伪军,太行三分区准备攻打胡峦岭。由于胡峦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了减少伤亡,先派熟悉地形且武艺高强的魏名扬侦察摸底,之后再集中兵力一举歼灭。
魏名扬曾多次独闯敌营,截军火、捉汉奸、盗物资,弄的敌人焦头烂额,成为日军心头大患,曾悬赏5000金票缉拿他。魏名扬接到命令,挑选了两名武功高强的游击队员趁黑摸进了敌营,为了详细了解敌人的情况,魏名扬见有两名伪军巡逻,到了隐蔽之处,趁他们没有戒备,突然来个猛虎扑食,出其不意将两名伪军擒拿,抓了“舌头”没多久就把情况都搞清楚了。
根据魏名扬提供的情况,三分区司令员鲁瑞林下达了攻打胡峦岭的作战方案,命令十四团三营与名扬游击队配合作主攻,营长钟明锋与魏名扬曾多次合作,先后打过小辿湾、型塘滩等战斗,这次合作攻打胡峦岭既然也轻车熟路,他们接计划向胡峦岭之敌发起猛攻,经过三多个小时的激战,将日伪军全部歼灭。
在清理战俘时,钟营长一直未发现湿泽角荣,于是他特派游击队长魏名扬与队员赵振旅二人迅速返回村里搜寻。突然在一家农户的牛棚里,发现有个人正钻在牛槽下换穿老百姓的衣服。魏名扬给赵振旅使了一个眼色,赵振旅立刻会意,用日语大声喊道:“湿泽角荣”。听到叫声的湿泽角荣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惊恐地盯着他俩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两步。
魏赵二人断定这个家伙就是湿泽角荣。于是迅速扑上去,抓捕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大恶魔。但湿泽角荣也绝非等闲之辈,他那能甘心束手就擒,反扑过来弓步蹲身,摆出架式,与二人对打起来。
只见湿泽角荣一拳打来,魏名扬拳头虚晃接应一下,飞快转身,先飞起左脚,踢中湿泽角荣小腹。湿泽角荣双手护裆,蹲下了身;魏名扬转过身来,再扬起右腿,一脚正中他的脑门。湿泽角荣感到比武并非魏、赵二人的对手,乘其不备,迅速从牛槽底下取出自己的军刀准备剖腹自杀。
魏名扬眼急手快,正当湿泽角荣双手举刀的一刹那,他一个箭步上前,踢中腹部,军刀应声落地。魏名扬活捉了恶贯满盈的湿泽角荣,缴获的这把军刀。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他的儿子魏保留将这把军刀捐赠给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叶成焕和一双草鞋


刘东萍

叶成焕,这是一位英雄团长的名字,在武乡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八路军初上太行山不久,在武乡的长乐村附近打了一次大仗,史书上称为长乐急袭战,这一仗打的非常漂亮,八路军从浊漳河两岸的山上,将日军一一七联队,包围在河谷里,经过十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2200人,这是八路军在整个抗战中单次作战消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不过,也留下了最大的遗憾,英雄的八路军团长叶成焕,把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浊漳河岸,把他唯一的一件遗物封存在武乡的历史档案里。


前些天,根据县委宣传部的要求,为挖掘我县红色藏品故事,县文联、作家协会等单位组织业余作者调查、采访、编写藏品背后的红色故事,我突然想起多次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参观,每次听到讲解员深情讲解叶成焕团长的草鞋,都会为之落泪,便想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叶成焕将军的生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又与部分文友结伴,在长乐村民王存良的引导下,来到了型庄村顶的山坡上,这里是当年叶成焕的指挥所。七十岁的王存良介绍了当年叶团在这里指挥战斗的情景,介绍了叶团长牺牲的经过,介绍了长乐村自卫队员、参加支前抬担架的董来旺珍藏这双草鞋的故事。在这一切准备工作就序后,我梳理思路,记下这些文字。


叶成焕,1914年10月19日出身于河南省光山县(今属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凭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由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先后任排长、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长、师政委等职。


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遗像


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叶成焕由红军九十三师师长兼政委就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率部先后参加了七亘村、黄崖底、广阳、西辽城等战斗,特别是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之战为该师在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麾下一名年轻有为的优秀战将,也是陈赓旅长的得力助手。“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这是全师上下对七七二团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了战士们对叶成焕团长的无比爱戴。


1938年春,一二九师在遭受八路军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打击后,穷凶极恶的日寇纠集3万兵力,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进行围攻。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日军的凶残摧不垮抗日军民的意志,更加激起八路军全体将士保卫晋东南、捍卫民族尊严的复仇火焰。4月14日,在辽、涉交界作战的七七二团接到命令,要求尽快向武乡一带集结,于是全团指战员以一夜百里的速度到达指定地点。战前,叶成焕团长正患肺病,多次吐血,陈赓旅长对他的病情非常关切,劝他说:“成焕啊,你病成这样子,这次战斗就不要参加了,现在就派人送你到后方治病去。”叶成焕一听急了,执着地说:“没事,我已经习惯了,还是让我打了这一仗再说吧!”陈赓旅长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由他去了。战士们得知叶团长带病指挥作战,更加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1938年4月15日夜,侵入武乡的日军精锐部队一○八师团一一七联队,对武乡县城残酷烧杀后,弃城沿浊漳河向东而撤,刘伯承师长当即命令七七二团和七七一团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实施平行追击。16日晨,武乡长乐滩附近的河谷,车尘滚滚、人喊马嘶,全副武装的日军辎重部队正旁若无人地向东南行进。八路军在两岸山上急驰而追,先头部队追过长乐村头,将敌大部包围起来,叶团长果断地摇响了师部的电话:“师长,下命令吧,不然到口的肥肉就跑了。”“好,打!”对面传来刘师长的回话。听到命令,七七二团所有的官兵立即开火,顷刻间,机枪、炮弹、手榴弹急风爆雨般飞向敌群,战士们的喊杀声,刺刀碰撞声震天动地。战斗进行到下午5时,长乐村一带的山崖被炮火烧红了,长乐滩五公里长的河谷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敌人丢下的武器辎重堆积如山。“痛快!太痛快了!”叶成焕团长望着眼前的情景,脸上露出少有的微笑。这时通讯员报告:“团长,师长来电话,3000多敌兵赶来增援,命令我团立即撤离战场。”“什么?你再说一遍!”似乎没有听清通讯员的报告,叶成焕又大声地问。军令如山,撤离战场必须执行了。


日军的援兵已步步逼近,叶团长看见战场上到处是敌人遗弃的枪支弹药,想到这批武器能装备我们多少兵力啊!他忘记了生死,仍站在山坡上,用望远镜观察着日军的动态,考虑有没有可能消灭来援之敌,尽快打扫战场夺取武器。


“团长,危险,赶快撤吧!”通讯员提醒他。


“团长,跟我们一块走吧!”走在队伍最后的八连连长尤太忠也过来说。


“你们先走,我随后就下去。”他仍然站着没动。


“不好了!团长挂彩了!”就在八连刚走出没多远,突然听到通讯员大声地喊。当战士们折回身子的时候,叶团长已倒在了血泊之中,日军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


特务连的战士们抬着叶成焕急速向山下撤退,一路上血迹斑斑,他的神智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哎,队伍,队伍呢?”这是大家听到他唯一的一句话,也是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由于出血过多,叶团长被抬到山西榆社郝壁村的第二天就牺牲了。长乐村自卫队员董来旺,是抬着叶团长一路从战场上撤下来的支前百姓,在整理遗物时,看见叶团长还穿着一双破旧的草鞋,赶忙把自己脚上那双九成新的布鞋脱下来,穿在叶团长的脚上,并将这双草鞋保存下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刘伯承师长得到叶团长牺牲的消息后,三步并作两步奔到七七二团。他一看到平躺在担架上的叶成焕,颤抖着俯下身子用力将他抱在怀里,连声呼唤:“成焕哪,成焕!”悲痛的泪水洒在叶团长苍白的面颊上。刘师长失去了他的爱将,战士们失去了他们敬爱的团长,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个好儿子。他牺牲得太早了,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他去做,有更重要的事业需要他去担负。而现在这一切都已晚了。面对着苍茫的太行群峰,如血的残阳,叶成焕同志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为太行大地洒下了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71年,武乡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外事办主任、武乡革命纪念馆负责人李彦南征集到了叶成焕团长牺牲时穿过的这双草鞋,陈列于武乡革命纪念馆,1988年3月拔交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从此这双草鞋,便一直陈列在这里,象人们昭示着一位不朽的英雄。



木匾的故事


武红梅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展着一块陈旧的木匾。木匾右上角写有“赠给魏名扬同志”,中间是“为民谋利”四个烫金大字,落款是南上合村全体干部群众同赠,时间是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南上合老百姓为什么要给魏名扬赠送木匾呢?魏名扬儿子魏保留向我们讲述了木匾背后的故事。
那是1943年农历腊月,驻扎在蟠龙的日伪军,趁老百姓正在准备过春节的时机,四处“扫荡”,一方面破坏根据地百姓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抢劫物资为他们过春节准备年货。腊月十四这一天,日伪军纠集120多人,在汉奸带领下,从柳沟经侯家垴一带直扑南上合村,进行了一次最残酷的年关大“扫荡”。接到敌人“扫荡”的消息,村里百姓只好拖家带口,在寒冷的时刻出门躲反。凶残的日伪军进村后,找不到老百姓,就疯狂作虐,见房子就烧,见粮食就抢,见牛羊就赶,见人就杀,整个南上合村到处火光冲天,大哭小叫,老百姓四处逃散,乱作一团。
得到这个消息,太行游击队队长兼韩北二区区委副书记的魏名扬,马上派人联系十四团三营营长钟明锋,带领三营的八路军战士人向南上合村火速急进,解救遇难群众。魏名扬也组织游击队战士,急忙赶往南上合村的道岔沟,堵住敌人退路,配合八路军主力消灭入侵之敌。八路军与游击队从南北两面向敌人夹攻。钟营长指挥沉着,战士们越打越猛,魏名扬配合有力,民兵们越战越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战,将敌人多数歼灭,剩下一小股日伪军被我八路军赶下沟底,狼狈逃窜,正好落入我窑上沟民兵班布置好的地雷阵中,顿时枪声、手榴弹声、地雷爆炸声,声声巨响,把逃窜敌人炸的像无头苍蝇四处乱跑。最后我八路军又从北面山上俯冲下来同民兵游击队形成强大夹攻之势,将来犯之敌打的抱头鼠窜。
战斗结束后,魏名扬没有返回韩壁,而是带了10多名游击队员直接住进南上合村。进村后他同村干部及党员组成重建家园领导组。一方面帮助死难者入葬。另一方面帮助死难者家属及房屋被烧毁的老弱病残者修理房屋,重建家园。同时,还组织专人为军烈属户备办年货。魏名扬亲民爱民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南上合的全体群众干部,不少群众称他为救命恩人。魏名扬离村走时,全村老百姓都一致到村口为他送行。第二年开了春,魏名扬又组织游击队员,到南上合村,找来了木料,帮助百姓把敌人烧毁的房子修好,使他们能够居有定所。老百姓非常感激,要给他们钱,他们不要,就是在村里干了几天活,吃了几顿饭,走的时候也给老百姓留下了米票。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南上合村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他们想起魏名扬帮助他们打日寇、修房子、建家园,心里有说不出感激之情,百姓们为了表达他们对魏名扬的敬意与拥护,自发组织起来,给魏名扬刻了一块木匾,然后在区委秘书王国真带领下,敲锣打鼓将木匾送给区委副书记、游击队长魏名扬同志。
魏名扬视这块木匾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精心珍藏,悉心爱护,直到1989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馆后,他才将此匾捐赠馆藏。

二娃的抗战功臣奖章


李丽萍

二娃,姓程名志珠,因在弟兄间排行老二,小名就叫二娃。在部队,兄弟们多叫他二娃,只是在向他报告什么事的时候,才正规地喊他:“连长!”
1940年8月20日22时,正太线破击战正式打响。次日,决死第一纵队二十五团接受任务,破坏寿阳至榆次段。
在进攻敌人的一个据点时,敌人把一个窑洞改成了碉堡。身为机枪连连长的程志珠,已经带着战士们,冲杀了一次,眼看着战士们一个个中弹倒下,伤亡惨重,没能拿下。
稍做调整后,马上组织第二次进攻。二娃怒眼圆睁,“往上冲!”战士们一个个都打红了眼。突然一个战士喊道:“二娃,你挂彩了!”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把负伤戏称为“挂彩”。二娃根本没感觉到疼,低头一看,血已经流到裤管里。他迅速扎条绷带,若无其事。前面的碉堡里,敌人的机枪手正在肆无忌惮地猛烈向外射击。
二娃跑到团长面前。团长深深地看了看他,又看了看碉堡的火力,拿出三颗子弹,放到二娃手上:“我见识过你的枪法,现在我命令你!用这三颗子弹,干掉那两个机枪手!”
二娃知道,碉堡里的两个肉中刺不拔掉,将直接影响整个战局。当即一激灵站直,咬着牙根高喊:“是!”转身即走,团长在他身后喊:“尖刀班掩护你,你必须正确把握时机!”“炸药包!跟上!”
碉堡里的火力终于被压下去一个空隙。二娃跑到了大约30来米处的一颗树后面,不行,还得进。第二次接近目标后,在火力间隙向外闪了一下头。很重要的是,看到了俩个机枪手头部的前后位置,只是不太真切。
二娃看准了另一个射击位置,只是那里太容易暴露了。为了更大的把握,他准备铤而走险。
火力组立刻懂了他的意图。在他到达那个位置时,应该有八成的把握。
巧的是这个位置看,机枪手俩个人头基本在一条线上,连发三颗子弹应该差不多。
火力的势头在交替。做好射击准备,闪出头即刻射击,同时发现其中一个机枪手低头的瞬间,另一个却显然是发现了他,迅速把枪口扭转。
就在这个瞬间,二娃意识到,不能打三发子弹了,最多只能打两发。
然后迅速隐蔽,在他低头的时刻,已经有两发子弹擦肩而过。而后的几秒钟,没有子弹飞过。碉堡里没有传出嗒嗒声。他知道这是得手的效果,两枪结束了两个机枪手。
携带炸药包的战士已经冲上去。接着就是“轰——”一声炸响。碉堡在起飞,整个部队在向前扑。
决死第一纵队二十五团,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破击战,迅速端掉寿阳马首车站,破坏铁路数十里,切断了敌人的运输线。这次战斗,程志珠的首功。
程志珠,1918年出生于武乡县故城镇阳公岭村。这里背靠白马山,也感受着白马山的灵性。父母生育了八九个孩子,但活下来的仅有三个,大他八岁的哥哥,小名丑娃;小他十五岁的妹妹,小名贵香。二娃十七岁时,父亲去世,哥哥又体弱有病,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可两年以后,也就是1937年春,二娃被阎锡山部队强征入伍。到了阎锡山的部队上,根本不能按时吃上饭,甚至部队有时外出,抢夺老百姓的物品。这点更让耿直的二娃心生厌弃,不能同流。但二娃有心计,他一边佯装积极表现,一边收罗自己的弟兄。终于在阎锡山部队往晋南调动时,在沁源郭道村附近顺利逃脱。1938年3月率领16人加入了决死队。1940年他的部队整编为第二十五团,二娃还当上了机枪连连长。
在百团大战打到第三阶段时,在关家垴战半中,战斗打得异常艰难,二娃再次负伤,这次比上回在重的多,腿部的肉被削掉一大块,骨头里留下了弹片。多年以后,小外孙要看他伤残的部位,十二岁小外孙程洲的拳头,放到疤痕处,仍不能填平。
战斗中,因为子弹不多,许多时候只能靠手榴弹取胜。二娃扔手榴弹时,习惯把手榴弹的拉环套在手腕上,战斗结束时,战士们比看谁的拉环最多。在一次结束战斗后,和弟兄们一起数自己的拉环,一边数一边报数,二娃的数量足足有168个。二娃也自豪地喊:这还不说丢掉的!
采访他的小外孙程洲时,他详细讲述了外祖父故事。有一次战斗伤亡很重,打完就下了雨,真是流着血河,一片红啊!战士们在想着刚刚还鲜活的兄弟,用手掬那血水,闻那血水的味道。
在一次行军作战中,救了一个孩子。抱起就跑,敌人的弹片就打到他背着的铺盖卷儿里。很是庆幸,差一层布,没打透!
抗战中,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子弹。枪法好的,才能得到几颗,枪法不好的一颗、两颗,怕浪费掉。日本人的装备精良,白刃战是常有的。二娃说:“砍得虎口震破,不觉疼。放刀的时候,手指是僵硬的,想放也放不开。刀刃上都砍得有了豁豁(豁口)。”
小外孙偶尔身体不舒服时,二娃就在孩子身边陪,一串串的故事,就从二娃的嘴里,流出来……生病的小外孙听着听着,身上就有了精神头。本来生病了,不想吃东西,这却想起吃饭的事了。
“姥爷,你们那时都吃的啥饭呀!”
“有糠有菜,一顿小米干饭就是改善伙食了。有时候,敌人轮番进攻,根本没时间吃饭……”二娃讲,有一次打仗,七天七夜没吃上饭。马站着尿,我们就在马肚子底下,抬起头,喝马尿。马也饿,有时马尿也喝不出来。草根、树皮、都能吃……那草鞋,实在是不耐穿呀……
一次刚准备开饭,接到命令,部队马上开拔。实在饿得顶不住,把滚烫的饭抓一把,边跑边往嘴里塞几大口。就这样,后来,有了严重的胃病,十二指肠溃疡,每次疼起来,疼得淌一身汗。
村志中记载着:程志珠在决死纵队二十五团,先后任过班长、连长,在战斗中负伤,三等乙级。1949年6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1950年,组织找程志珠谈话,看他要不要留在北京。二娃惦记家中的一家老小,退役返乡。因他走时参加的是阎锡山的部队,村里对投诚起义的事毫不知情,按规定不属于军属,不能享受村里发的救济粮。直到好多年后,才得到落实,原来二娃早就参加了八路军。
2001年左右,二娃从县里领回这个“抗战功臣”的牌子,郑重其事、颤巍巍地对妻子女儿说:“包好!以后你们有了困难,就拿上去找政府,管用!”
老年的二娃,每次看战争片,家人看得激情澎湃,他却是老泪纵横,哭得不成样,嘴里念叨:“哪有那么容易呀……”
他们也曾经是青春少年,意气风发。在狼烟四起的年代里,义无反顾,拼命厮杀。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记住他。
2005年,胃病较重的程志珠和老伴,在家中煤气中毒。老伴症状轻些,幸免于难,程志珠离世。

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艺术专委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